中小学生减负是社会的责任

导语 在教育领域,“减负”不是一个新问题。长期以来,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”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  学生负担过重与违背教育规律相辅相成,拔苗助长,只会造成恶性循环;国家推行素质教育,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,但却出现了将素质教育曲解为特长学习的现象,也在加重中小学生的负担。学生除了完成校内课程,还在校外参加各类特长培训班,学习琴棋书画等特长,考取各种证书,现在甚至奥数、英语也算是特长学习,一些孩子的夜晚、周末、寒暑假都要到培训班学习,使他们的负担愈发加重。教育是由学校、社会、家长共同来完成的,孩子学业负担过重,家长也有一定责任。就拿特长学习而言,家长对特长是有误解的,特长与天赋和兴趣有关,如果仅仅将特长学习作为升学的砝码,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发展,反而会使孩子陷入更沉重的负担之中。当前,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。幼儿不适合进行系统学科教育,认字、算数,游戏、运动、观察、思考和习惯养成,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。但是,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“不输在起跑线上”,在选择小学时在考试中占先,一定让孩子接受学科知识的学习,一些幼儿园害怕失去生源,只好按父母们的意愿办事。这真是太可怕了,这是人之初啊,对学习痛苦和扭曲的体验,怎么会让他们在长大后对学习产生兴趣?幼儿教育小学化,不仅对幼儿身心发展是个伤害,也是对民族创造力的伤害。一些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,在一些培训机构里,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课程,高年级学初中课程的现象非常普遍。学校也在破坏学制,初中三年,只用两年半完成所有课程,高中三年,只用两年完成所有课程,这种违背课程方案,赶进度的做法,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,制造出大量差生,差生只能去补课,越补课越没学习兴趣,越没学习兴趣学习越差,造成恶性循环。

  减负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,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、性质、内容、结构,状态是要看学生学得主动不主动,性质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;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,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!课业负担,主要还是知识学习负担,没有人说学校的音体美课上多了。对于学校来说,如果国家规定的课程都开不齐,把学生在校时间都集中在知识学习上,显然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有负担。对于家长来说,在孩子走出学校的周末和寒暑假,应该进行一些非知识性学习,这类学习对孩子同样非常重要,但是,家长仍把他们推向补习班,孩子只不过换了个时间、空间,所做的事仍和在学校做的没区别,如果他们感兴趣还好,如果不感兴趣,也就变成了负担。其实,负担和有无兴趣关联密切,美国学生的负担也很重,但是他们不觉得有负担,就是因为他们以个人兴趣为前提。结构和内容是一对关系,不能只将书本知识视为学习,必须加入非知识性学习。只学书本知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,学习效率降低。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,对于“减负”非常重要。

 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,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。在德国,就不存在学业过重的现象,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分流,一半以上进入职业教育,四分之一进入艺术类教育,准备考大学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,相对来说竞争和压力都不大。德国职业教育的出路非常好,用人制度是适合什么就干什么。德国产品质量在世界属于一流,与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。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但是,很多人在内心并不认可职高,甚至连大专也不认可。我们在职业高中调查,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知道职业教育很重要,职业教育也很适合自己,但是他们不喜欢职业教育,因为觉得丢人,抬不起头来。人们心目中还是那个根深蒂固的观念:学业、就业、成功之路只有一座独木桥――上大学,但是,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每个人都有出路的,一定是个立交桥,适合什么就走什么样的路。因此,减负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找原因、找方法,必须全社会共同想办法。

  “减负”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地方政府、学校、社会、家长,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,而不要互相埋怨和指责。地方政府要有正确的政绩观;学校要以学生为本,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。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大力推行有独立资格的职业证书制度,在就业时具有独立效力,而不是“高学历+职业证书”;社会要主动承担起责任,更好地向学生服务,如加大小区公共图书馆和运动场馆的建设,让孩子放假了有地方可去,而不是直接被送进补习班;家长要承担起教育责任,有时间尽可能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,或是去旅游,加强孩子的非知识性学习。另外一方面,对于国家已经制定的法律、政策、规定,例如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、补课,禁止学校按考试成绩排名次、小学入学、小升初禁止考试录取等,如果能够严格落实和执行,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。

  因此,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,才能实现中小学生的真正减负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